新闻动态

中韩儒家经典研究论坛(2025)在孔子研究院召开

齐鲁晚报·齐鲁壹点 汪泷 通讯员 李静

8月8日,中韩儒家经典研究论坛(2025)在孔子研究院召开。本次论坛由孔子研究院、韩国经学学会联合主办,中韩两国学者围绕“《论语》传承与教育价值”展开讨论。

孔子研究院院长、研究员孔德立主持开幕式,他指出,以《论语》为代表的儒家经典,不仅塑造了中华文明的精神气质,更对整个东亚文化圈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历史影响。中韩两国一衣带水,共享儒家文化的精神血脉,要在历史脉络中,探寻经典文本之于中韩两国的历史和现代意义。

尼山世界儒学中心(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)副主任、孔子研究院党委书记朱瑞显在致辞中表示,《论语》是东亚文化圈流传最广、影响最大的儒家经典,在全球化遭遇逆流的当下,《论语》中的智慧愈发彰显其现实价值。期待中韩学者从“仁学”“礼治”“中庸”等角度探索相关路径,以《论语》为钥,寻找文明对话新可能。

釜山大学汉文系教授、韩国经学学会会长金承龙致辞,他认为,中韩所属的东亚是儒学研究的核心基地,儒家思想在此不仅是研究对象,而是作为社会实际构成原理而存在。学术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历史传承的脉络之上,青年学者承载着儒学研究未来的希望,本次论坛将成为孕育这一希望的重要起点。

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杨朝明剖析了《论语》的结构深意,揭示了《论语》编纂的系统性,更凸显了儒家“正方向”思想的现代价值。他认为,在当代社会,重新认识并汲取这份关于“正方向”的古老智慧,对个人安身立命、社会和谐治理以及国家民族的长远发展,具有历久弥新的启示意义。

韩国釜山大学汉文系教授、韩国经学学会长金承龙系统梳理了19至20世纪《论语》核心概念“君子”在16种英译本中的翻译演变史。他指出,西方译者对“君子”150年的探索,实则是东亚价值融入现代性语境的缩影。他呼吁打破翻译中的文化霸权,平等审视各方译本,拒绝单一权威解读,以此实现真正的跨文化沟通。

山东大学讲习教授、《文史哲》主编杜泽逊分析了被周朝封在朝鲜的商朝贵族箕子过殷墟时所作的《麦秀之诗》对后世中朝的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。他认为,通过检索阅读中、朝诗人对“麦秀”“黍离”的用典,可窥知中国、朝鲜于文化上有特别密切的关系。

聊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唐明贵教授指出李縡《论语讲说》的最大特色就是将《大学》“八条目”框架系统引入《论语》解读,打破传统按篇章或名物分类的惯例,为儒学实践提供了清晰路径。《论语讲说》向外表达了为国以礼、治国以信的政治主张,向内指导士君子学以致道,揭示了李縡儒学的经世致用特质。

韩国首尔大学中文系李康齐教授主张从“现代社会”“领导者”“重读”三个关键词切入《论语》,《论语》研究与教育的核心价值应聚焦“领导力培养”。他认为,孔子思想中的“和而不同”“修己治人”等理念,为现代社会的分裂危机与领导困境提供了关键解决路径。在冲突加剧的时代,“和而不同”的包容性领导,或将成为社会融合的关键答案。

本次论坛由釜山大学占毕斋研究所研究员、孔子研究院“齐鲁访学驻研计划”驻研学者许喆教授发起,旨在深化中韩学界对儒家经典的创新性诠释,推动东亚文明的交流互鉴,会期3天,来自釜山大学、庆国大学、首尔大学、全北大学、韩国朝鲜大学、成均馆大学、以及尼山世界儒学中心、山东大学、聊城大学、曲阜师范大学、孔子研究院、孟子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50余名学者参加。



下一篇:没有了